这篇文章,是我对 高等数学-上册 中 “微分” 概念的理解。
1. “微分”的定义
微-分,分成很多微小的份数。
定义为:函数在某一点的局部线性近似。它体现的是一种极限思想。
它解决问题的思想,类似于:
假设我们无法计算曲线的长度,那么我们就把它转化为简单的直线计算,只要把曲线切割份数足够多,它整体看起来就无限接近曲线(如下图的圆形分段图)。我们就可以认为它们等价。
以此,化繁为简。
2. “微分”的哲学
有时候,我会痴痴的望着从窗帘缝隙里照射进来的阳光,那曾在黑暗中不起眼的尘埃,此刻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清晰活泼,一阵微风吹过,尘埃就在空中盘旋,像在跳舞,好像很有规律,又不知道什么规律。我始终相信,万物都有其规律,这一定符合某个神奇的运动公式,可是那是什么呢?不知道,而且我相信,现在人类肯定尚未发现它。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数学、物理这些基础学科的发展,其实仍然相当落后,与神秘的宇宙相比,“已发现”简直沧海一粟,不值一提,唯有敬畏。
生活中,以及工业等各种场景中,我们总会有很多复杂的无法发现规律的问题需要解决,从整体上严丝合缝地把握一个现象的规律,是极难的一件事,但是问题仍然要去面对和解决,于是我们曲线救国,采用迂回套路:
无法全局把握,那就局部解决,没有全局公式这个指挥棒,那就局部各个击破,以临近的变化规律为辅助,以眼下的小场景作为范围,来达到目标需求。这就是微分的智慧和哲学,也是对真理的一种无奈与妥协。
那么,在哪些场景下会用到微分呢?
根据上面的定义,当我们无法把握某个事物的整体的复杂规律的时候,我们就把它转化为简单的局部性计算。这些场景一般是非线性的,数据曲线呈现复杂的不规则的趋势。
以下分别使用一个 夸张 的例子和 严谨 的例子来讲解。
3. 夸张的例子
假设我们此刻想要计算半径为 10 的圆形面积,那么对于计算方式,
我们可以:使用圆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πrr,把半径 r=10 带入进去,就可以得到想要的面积。
但是,假设这个公式是未知的,假设它还没有被发现出来,那么我们如何得到它的面积呢?
有两个方法:
我们可以:使用最笨、最原始的方法,把圆形划分为无限多个小矩形,分别计算它们的面积,然后相加起来,人类对于简单的、规矩的图形的计算总是很拿手;
我们可以:这个方法有个前提,前提是,某个有经验的人士,他曾经对半径为 8附近 的圆面积曾经进行专门的研究,他发现,半径每增加 a , 面积就会增加 b,
那么由于半径 8 和 10 非常的接近,我们又没有其他的办法,那么就简单的认为,在 半径10 的情况下,也遵循在 半径8 时的规律,于是,我们根据 半径8 的比例关系,非常简单地就得到了我们想要的面积值,仅仅乘以一个比例数值。这个方法中用到的,就是微分的思想。
可能你会疑问,在 8 的条件下发现的规律,用在 10 的上面准确吗?
那我想说,你不想手动去测量,面积公式又还没有被发明出来,你又不想闭眼直接懵,那么好不容易有人进行了相近的试验作为可参考,那么为什么不拿来直接用呢?
以上例子,用于讲解 微分 处理问题的思想,但是实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远远比这个要严谨的多。
4. 严谨的现实
上图中,体现了微分的条件限制:
限制:必须已知局部斜率。也就是在蓝色点附近必须有可用斜率(例如绿色点)。
限制:必须局部线性近似。作为参考值的绿色点,必须与目标蓝色点几乎在一条直线上,即线性近似,因此,绿色点 是有效参考点(斜率/导数),红色点则是无效的;
限制:仅适用于处理微小变化。当变化量较大时,误差会显著增加。因此,绿色点 是有效参考点(斜率/导数),红色点则是无效的;在工程项目中,对这个差异要求的更为严格,差异要求的更小。
5. 严谨的例子
假设上图的曲线图,
是在特定条件下火箭弹发射速度(横轴)和消耗燃料(纵轴)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而且我们并不知道一个通用的计算规律,它可能是一个已经存在的、只有鬼才知道的规律,反正我们是不知道它的计算公式。
但是根据以往的火箭发射规律,或者在火箭基地进行过的有限测试,在 红色点 和 绿色点 这两个位置分别进行过测试,知道在那个位置每当速度变化量为 s1 时,燃料会增加 v1,也就是有 2 个可用的辅助依据。 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利用这个增量关系呢?
而且,绿色点与蓝色点,几乎在同一条直线上,也就是可以认为他们斜率相同,也就是可以认为他们属于简单的线性关系,那么我们直接根据 绿色点 的 变化率 仅仅进行简单的 比例乘法 就得到了 蓝色点 的目标值。
即:用增量的变化规律,推导临近的某个增量值。
可是假设我们不知道 绿色点 处的变化率,只知道 红色点 处的变化率呢?
那就很遗憾了,两个点之间曲曲折折的,红色点处我们只有它的线性变化规律,并不知道这么复杂的曲线变化规律,那就没有办法了,即使强制计算,结果也会极大误差,基本不可用的。
那么继续思考,
红色点 和 绿色点,这2处的斜率值,一般是怎么来的呢?
6. 斜率的获取方式
引申到通用场景,斜率的获取方式,一般有3种:
实时获取:
例如,在火箭发射,自动驾驶,这类场景中,一般系统会实时监测当前的状态的变化率(斜率),通过各种传感器来监测 速度、温度、压力等等,会知道当前实时的斜率;
经验获取:
通过历史数据或者实验,得到某个点的斜率(变化关系,当a变化多少的时候b会变化多少),例如在车速100km/h 下测试刹车距。
小插曲:那么为什么测试的 100km/h 的车速,不是 60km/h,70km/h,80km/h 呢?
因为,测试成本高,不可能测试所有车速下的变化率;
也因为,低速时的刹车更关注平稳性、舒适性,而不是刹车距;对于100km/h 车速下的刹车性能可以覆盖大多数实际需求,在该车速下的刹车性能的好坏,对高速行车安全的影响极大,因此汽车出厂时,对这个车速下可能已经预先测试过了一个经验靠谱的变化率,以此为参考依据来计算附近的点的变化。
理论推导:
例如: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πrr;
例如:空气阻力公式推导某速度下的燃料消耗变化率;
例如:热传导方程推导某温度在的热传导速率;
7. 动态适应性 - 为生命保驾护航
那么,当某个任务既可以使用传统公式计算,又可以微分计算的时候,有什么理由是必须选择微分的呢?那就是微分的 动态适应性 特性。
从上面的示例中,我们看到,根据斜率来计算附近点的某个目标数,计算过程相当简单。在自动驾驶系统中,会监测实时的车速变化率,使用微分方式判断刹车距,仅仅进行一次简单的乘法即可,这个计算可能用时 1ms~2ms , 但是全局公式计算时,根据计算复杂度不同,耗时不同,可能 10ms~20ms, 甚至更多。当 高速行驶过程中,想要紧急刹车,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刹车距离的判断,每快 1 毫秒,就多好几分生命安全的保障,对此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8. 最大的感受
这是我对高数的概念进行了解的第 4 篇文章,越多地了解高数,越觉得数学很哲学,它不是枯燥的数字(虽然我还没开始学它的计算公式),而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是通向真理最近的路。
期待后续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