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footer

日本大米价格为何居高不下?今后走向如何?

价格飙升源于2023年大米供需失衡

2023年的酷暑导致当年稻谷品质明显下降,产量锐减。随之,稻谷加工成精米的出米率降低。而另一方面,大米需求激增。为确保正常的流通量,就需要更多糙米。

大米需求激增的原因在于,在物价普遍上涨的背景下,大米仍具有价格优势。此外,疫情后餐饮业和入境游需求复苏。旅居日本的外国人口大幅增加,2024年增幅创下34万人的历史新高。这些因素都拉动了需求。再加上在大米青黄不接的2024年8月,政府发布“南海海沟地震临时预警”,触发了民众的储备意识,导致大米紧俏,价格上涨。

农林水产省于2024年10月30日公布了大米短缺的原因分析、应对措施和未来预期。但未提及投放储备大米等具体方案,反而列出2025年夏季可能出现大米供应再度紧张的数据。这种不安情绪进一步加剧了大米争夺战,造成了2024年年底以来的价格飙升。

一小勺搅动流通和价格

大米作为主食属于必需品,所以即使价格波动,需求量也相对稳定。正因如此,供需稍有变化便会引发价格剧烈变动。作为衡量大米供需平衡的参考指标,“6月末民间库存量”应在180万到200万吨之间,变化幅度为20万吨。这意味着,20万吨左右的库存变化就会导致价格波动。20万吨糙米相当于2024年大米产量的2.7%,若加工成精米则为18万吨,相当于每个家庭3.3公斤,或人均每天4克,差不多就是一小勺。即使变化幅度达到40万吨,按人均每天的量换算,也只有两小勺。虽看似微量,但足以导致流通和价格的混乱。

价格飙升和储备米覆盖不足的原因

由于微小变化就会导致大米价格变化,所以很难锁定价格飙升的“罪魁祸首”;甚至还可以通过计算给出不同解释。正因如此,那些强调单一原因的解读,或者全盘否定特定因素的见解都可能有误,不可盲目相信。

同时,储备大米无法惠及所有人,虽有流通不畅的原因,但从量来看,就会明白这是必然的事情。

农协的失败与批发商及餐饮企业的成功

日本农协(JA)在制定稻米收购预付款标准时,会综合考虑全年大米销售情况等因素。针对2024年生产的稻米,各地农协虽上调了预付款金额,但对市场行情的预判还是不到位。批发商以高于预付款的金额收购大米,加之餐饮企业和消费者也从农户手中直接收购,导致大米争夺战白热化。

结果,农协集团等大型收购商未能成功完成收购目标。截至2025年1月底,收购量和库存量较去年1月分别减少23万吨和48万吨。

而大型批发商成功维持了与往年持平的库存量。他们通过价格转嫁化解了高价收购的风险。在消费者等刚需群体的护盘下,大米批发巨头的利润创出历史新高,股价也出现上涨。

储备粮投放后,米价为何没有大幅下降?

2025年1月,日本政府宣布流通不畅时可投放储备大米。但同时也附加了条件,即原则上要在一年内回购与投放大米相同等级和数量的大米,这实质上是储备粮的借贷措施。

此举主要是为解决流通问题。农林水产省和时任农林水产大臣江藤拓刚开始都强调投放储备粮并非为了干预价格,但在日本银行的提醒和首相石破茂的指示下,政策逐渐带上了调控价格的色彩。4月9日,日本政府表示将每月投放储备米以平抑价格,这标志着政策目的已转向价格调控。

然而,该政策也允许储备米在餐饮业流通,所以有人会想,零售价格不下降,反而能增加储备粮的投放量。同时,校园餐、医院餐、餐饮店等一直以来未将采购成本上涨压力转嫁给消费者,那么,流向这些地方的储备米所产生的经济影响,就无法通过零售价格评估。

投放储备粮后,米价依然未降。尽管有流通环节需要时间的原因,但也存在以下问题:(1)政策目的发生变化,但未相应调整具体措施;(2)在未设定政策效果测算指标的情况下,就投放了储备米。此外还有一个因素,即投放储备米的决定是在大米争夺战白热化后才作出的。因为到此时,大部分大米已按高价交易完成,只要没有极端的“惜购”现象,高昂的采购成本就会被转嫁到销售价格上。

再者,储备米是混合了多个品种流通的,因此对于原有品牌大米,会让消费者产生“明明投放了储备米,但价格没有下降”的感觉。

埼玉县一家精米加工厂的工人正在对政府储备米进行拆袋,2025年3月18日(时事社)

2025年产大米会怎样?

面对上述情况,政府调整了政策。在2025年,允许农民在8月20日前变更大米的供货对象。农户可根据供需状况,改变供货对象。如何判断大米是否充足?我们应关注水稻种植面积。

根据截至5月10日的法律制度和数据,笔者通过推算和预测,得出以下结果(如图所示)。若单产水平与往年持平,理想的水稻种植面积应为159万公顷(同比增加13万公顷)。主食用途的大米达到138万公顷可消除供应短缺风险,而实际种植面积预计在131万到143万公顷之间。对饲料用米、加工用米等非主食用米的缺口,可通过以下方式弥补:(1)扩大饲料玉米进口规模;(2)紧急进口作为加工原料的大米;(3)推迟回购已投放的储备米。

不过,如果推迟储备米的回购期限,也需承担一项风险:政府持有的储备量将在一段时间内处于急剧减少的状态。一旦发生歉收或大规模自然灾害,到时恐怕只能紧急进口用于主食的大米。

大米“充足”和“降价”是两码事

尽管供需动态会影响价格,但大米“供应充足”和“价格下降”并不一定同时发生。由于日本缺乏成熟的大米商品化市场机制,加之近期市场表现,收购成本很可能被转嫁至零售价格。

而且,目前日本没有以遏制米价暴涨为直接目的的政策。放宽农户改变供货对象的时间,终究只是应对大米短缺的措施。于是,政府从4月起投放储备米这一本应是解决流通问题的对策,强行以平抑价格措施而推出,以此尝试平息“米荒”。

自《粮食法》施行至今已30年,日本通过一系列政策调整,弱化国家对价格的干预,形成了今天的现行政策。相比之下,本轮的平抑价格措施启动仅一个月时间。笔者不认为有即刻平息“米荒”的妙招。日本的水稻收成基本上一年只有一季,我们应按照农业特有的时间线,着眼于在2028年前后化解问题,并为此制定周全对策。

今后可能出现的两种情况

在2024年大米收购战中失利的农协,试图在2025年实现逆袭。除提高预付款金额并提早报价外,有些地方农协还推出以稳定价格签订多年合约的方案。

那么,批发、餐饮、零售企业等是否会积极收购大米,使收购战趋于白热化?为此将出现两种情况。

如果没有爆发激烈的收购战,那么米价将趋于平稳。如果随着储备米的追加投放,米价大幅下降的话,那么追高买入的农协可能会因抽到一张烂牌而走霉运。另一方面,如果收购战过于激烈,那么米价会进一步飙升。

笔者预计,2025年的大米收购战也将白热化。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即便在当前的高价格水平下,也未出现极端的“惜购”现象;(2)相较于合作社性质的农协,民营企业收购大米效率更高;(3)大型批发商的业绩显著提高,为收购大米准备了充足资金;(4)即使政府放宽储备米回购期限,中标的农协等机构仍有义务向政府出售等同于中标量的大米,而这部分需提前收购备货,因此大米短缺感将依然存在。

可以预料,政府希望尽早确保大米供应,但由于政局不稳,可能难以出台有效的对策。如果大米产量无法大幅提高,加上平抑价格措施滞后,那么大米高价或许会持续到2028年。在不考虑储备米和进口大米的情况下,笔者预计每5公斤装价格将在4200至6500日元之间波动,不同品牌大米的价格差距会越来越大。

如何避免出现同样的问题?

米价取决于农户以何种价格出售给何处。通常,他们会选择价格较高的渠道,但也会从中长期角度考虑做出不同判断,比如米价飙升导致民众疏远国产大米等问题。

如果收购竞争白热化,那么经由农协渠道的米价往往相对偏低。因此,农户选择减少还是增加经由农协渠道的销售,也是一个关键问题。虽然不经过农协,售价可能更高,但由于农协是合作社,如果收购份额降低,从中长期角度看,可能削弱农户整体的议价能力。生产规模大的农户之所以能在谈判中和企业角力,往往也是因为有农协庞大的收购能力作后盾。从企业角度看,农协实力越弱,采购成本可能就越低。

是借助合作社的流通渠道,使米价回落并走向稳定?还是由于合作社的实力削弱衰落和谷物市场相关企业突飞猛进的发展,令米价回落并走向稳定?2025年农户的决定,可能会成为日本大米史上的重要分水岭。当务之急,是稻农们要认识到这一点,并认真考虑和决定将大米销往何处。

标题图片:在埼玉县,政府储备米被运出保管仓库,2025年3月18日(时事社)

版权声明:本网站的所有文字内容及图表图片,nippon.com日本网版权所有。未经事先授权,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或部分复制使用。

Copyright © 2088 世界杯八强_2018年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 - nprn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