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閩越:從王國到「心靈孤兒」的千年歷史晴樹 HarukiFollowJan 18, 2025--
Share
王國的滅亡與認同的消逝當台灣人在爭論「台灣話」是不是「台語」時,有多少人還記得,這種語言的根源來自於閩越?當我們認為自己在追尋本土認同的時候,是否也忽略了,那些來自福建的祖先,早已在歷史中失去了自己的名字與聲音?
也不知道是不是上蒼開了閩越人一個很殘酷的玩笑——閩越人在秦漢以前曾創立自己的王國,但隨後卻被天朝(即當時的漢朝)降伏,並長期受到征服與控制,直至今日。這場歷史的征服使閩越人逐漸失去對自身的文化認同,最後被同化為「漢人」。即使現代基因學告訴我們,閩越人與北方漢人在基因上有所不同,他們依然被歸為「中國人」或「華人」(Chinese)的一部分。
這種缺乏自身的認同,貫穿所有閩越人後代所居住之地,包括今日的福建、台灣、新加坡以及南洋各地。閩越人未能以自身語言(閩語)來形塑所處的環境,福建人也被視為中國人的一部分,而台灣則在經歷不同政權殖民統治後,於1945年再次落入中國漢人政權(國民黨)的統治之下。
閩越國曾經所涵蓋的疆域,後被漢朝所吞併。(圖片來源:閩越 — 維基百科)多重殖民與文化斷裂有別於從始就由中國統治的福建,台灣人在經歷荷蘭、清朝和日本輪番殖民後,認為回到中國的統治令人無法接受。然而,長期以來缺乏自我認同,加上繼白色恐怖後的黨國洗腦教育,讓許多台灣人逐漸模糊自己的歷史根源,甚至無法理解自己的祖先來自何處(福建),反而將福建視為敵人。殊不知,福建本身也是中國統治下的傀儡,無法真正做自己。福建人無法使用母語管理自身社會,而必須依賴北方官話「普通話」來組織文化與生活。這一點與台灣人所接受的「國語教育」如出一轍。
台灣人普遍認為其本土主流母語是「台語」,但這與南洋地區甚至部分中國閩越人普遍所稱的「福建話」有明顯差異。這不禁讓人懷疑,台灣的各種殖民政權是否刻意地消滅了「福建話」這個稱呼,以語言隔閡來防止台灣人理解自身的歷史,進而分化閩越後裔的文化認同。
新加坡的閩越人則是遭遇另一種形式的殖民統治——稱霸天下的大英帝國殖民。由於英文在全球的普遍性與實用性,新加坡即便在獨立後,仍選擇毫不猶豫地以英文作為憲法和社會管理的主要語言。這樣的語言政策幫助新加坡與中國切割,不至於淪為「第三中國」。然而,因為閩語長期受到漢文化的影響,且語言結構與英語相差甚遠,早期多數新加坡人其實並不擅長使用英文,但卻仍被迫屈服於其統治。這種轉變甚至在家庭內部造成了斷層,講著母語的祖父母無法與只會講英語的孫子溝通。
長期缺乏自我認同的閩越人,在遭遇自身語言被指認為「難學」、「不實用」時,竟然順從了政權的指導,停止言說自己的母語。在實際需求上,他們選擇講英文,而在文化上,他們屈從於北京官話「華語」,用它作為對自身文化的妄想式延續。然而,這樣的行為,與過去閩越人屈從於皇帝之下,又有何不同?
思想的壓迫與真理的喪失儒家思想是東方人的桎梏,也是整個漢文化的萬惡之源。從以人命堆砌成的萬里長城,到身陷囹圄的政治犯,乃至工廠裡日夜製作晶片的工人,所有人都成了漢文化集體思想的奴隸。
無論是過去的天朝,還是現在的合眾國,都將天下視為囊中物,人人皆是可以被擺佈的棋子。歐洲各國尚且得以反抗、保有自身意識,因為其對於自我認同位於高峰——基督教所倡導的「神愛世人」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使西方社會的人們懂得如何「自愛」。反觀,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東方社會鮮少談論「愛」,導致許多東方人即使在長大成人後,都像是被遺棄、沒有被愛過的孤兒。
「愛」指的是什麼?其實指的就是一種肯定、一種扶持。
語言是傳遞精神糧食的載體,因此聖經被翻譯成許多人的母語。Photo by Anthony Garand on Unsplash回到春秋戰國時期,墨家是少數提倡「兼愛」與平等思想的哲學流派。他們主張愛人如己,反對特權與偏袒,試圖建立一個更公平的社會秩序。然而,這種理念直接挑戰了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級秩序,對於靠維護階級權力而存在的上層階級構成了威脅。在秦漢威權統治的洗禮下,墨家被這些既得利益者打壓,最終在主流思想中被邊緣化甚至消失。
更令人惋惜的是,墨家守護國家的精神,在後來竟被誣衊為「墨守成規」,被塑造成不知變通的代名詞。這不僅是對墨家思想的扭曲,也是儒家思想為鞏固自身地位而抹黑對手的一種操作手法。這種操作模式,與當今假新聞的手段如出一轍 ——通過重覆一個謊言,直到它被認作真理。這正是那條宣傳定律的實踐:「謊言重覆足夠多次就成為真理」,一種常被認為出自納粹宣傳部長約瑟夫·戈培爾(Joseph Goebbels)的手段。
當前台灣的假新聞氾濫,便是這種模式的延續。新聞媒體背後的鉅亨,透過操控輿論,不斷攻擊他們不喜歡的人或事,反覆重申虛假的觀點,直到社會無法分辨真假,甚至選擇放棄關注應該被關注的事物。他們不僅將真理與謊言混為一談,更讓整個社會陷入集體麻木的狀態。
總結在歷史與現代的多重壓迫下,閩越人失去了自己的名字、語言、文化與認同。正因為如此,如何找回自我,是閩越人後代面對的最根本,也是最急迫的問題。否則無論是個人還是國家,都將不斷地淪為「心靈孤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