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footer

空性是什么?从空智与达摩祖师的对话说起 » 一乗公益

在《达摩传》中,有这样一则意味深长的片段。

一日,僧人空智来到少林寺,恭敬地向达摩祖师顶礼,并请教佛法的空性。他拱手问道:

“大师是达摩祖师吧?贫僧空智,对佛法的理解尚浅,愿请大师指点。心、佛以及众生,三者皆空。现象的执性亦是空,无圣无凡,无施无受,无善无恶,一切皆空。这般见解,可对?”

达摩静静地看着他,忽然伸手,在他头上重重敲了一下。空智被打得生疼,立刻皱眉道:“大师,你为什么打人?”

达摩微微一笑,淡然说道:“你既然说一切皆空,那何来痛苦?”

空智愣住,陷入沉思。片刻后,他喃喃道:“既然一切皆空,为何我仍然感到疼痛?若连痛苦都不能超越,这‘空’又有何意义?”

达摩缓缓说道:“看那看不到的东西,听那听不到的声音,知那不知的事物,才是真理。”

空智顿时领悟,合十叩拜。

何为“空”?空智之所以困惑,是因为他落入了“理空”的执着。所谓“理空”,是从概念上理解空性,而未能亲证。

当他说“一切皆空”时,他所理解的“空”仍停留在语言之中,停留在“否定有”的层面。因此,当痛觉袭来,他的心识立刻生起“痛”的分别,反映出他的“空”并未真正落实。

“空”不是虚无,而是“无自性”。

佛法中的“空”并不等于虚无,而是指诸法无自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包括心、佛、众生,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因缘和合之生灭显现。因此,所谓的“痛”也并非绝对存在,而是缘起而生。若执着“痛”为实有,则堕入实有论;若执着“痛”为虚无,则落入顽空论。

达摩的痛击,正是要破除空智的顽空见,令他直面自身的执着。真正的“空”并非否定“痛”的存在,而是超越“痛”所带来的分别。若能见到“痛”无自性,则“痛”即不碍“空”,“空”亦不碍“痛”。

“空”是一种超越对立二元的智慧达摩所言:“看那看不到的东西,听那听不到的声音,知那不知的事物。”这一番话正是指向空性之实相。

“看那看不到的东西”——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世人执着所见之物,以为真实,然一切相皆因缘和合,非恒久独立。看不到的,才是永恒之道。“听那听不到的声音”——众生闻声而动情,但真正的智慧并不依赖外在的音声,而是听闻“无声之声”,即内心的觉照,觉悟。“知那不知的事物”——凡可知者,皆属相对,真理不可执于名相,而应从不知处悟入。以有限之心去追逐无限之理,终究落入迷途,唯有放下知见,才能契入真实实质。“空”即自在,随缘不执空智之“空”是消极的,他以为空性是否定一切的多元性。只要在概念上否定“我是我”,“痛不是痛”,就是契入空性。

然而,真正的空是超越、是圆融,是“无碍”的智慧。它不否定世间法,而是于世间法中自在无碍。就如同我是父亲,可我还可以是男人,老板、牧师、教师等等,这一切的身份和社会关系并不会束缚我。

譬如水,无形无相,因器成形,随缘而变。这正是“空”之妙用——它不是破坏存在,而是让存在不受束缚。

当空智执着于“无圣无凡、无善无恶”,他仍未超越对立。真正的“空”并不是去否定善恶,而是了知善恶皆缘起无自性,在缘起中自如行持。

正如六祖惠能所言:“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念起即随,念灭不留,即是随缘不执,空而不空。

达摩的一击,是慈悲的棒喝达摩这一击,是顿悟之机,是破除概念之障。空智若仅停留在理论上探讨空性,便始终无法超越。唯有当他真正直面自心,感受“痛”之生灭,才能了知“空”不碍“痛”,“痛”亦即是“空”。

这正是禅门直指人心的风格——不落言诠,直入本源。若执着“空”而拒绝现象,便落入偏见;若执着“有”而迷失本性,亦是妄念。唯有“空”与“有”双融,才能真正契入佛法的智慧。

正如《心经》所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再谈达摩这一击,是禅门棒喝,是不假言辞的直接点悟。空智因痛而惊,显然,他的“空”仍停留在概念之中,未能真正超越世俗分别。这一击,让他不得不重新思考:“何谓空?为何痛?如果一切皆空,为何我仍在执着?”

空并非虚无,而是无自性佛法所言的“空”,并不是对一切的否定,也不是单纯的“无”。若将空理解为“什么都不存在”,便堕入“断灭空”,此非正见。真正的空,是“无自性”——世间一切事物皆因缘和合而生,无独立不变的本体。

譬如水,若无风,它静如明镜;若风起,它便波涛汹涌。水的“相”在变,但水的“本质”却从未消失。世间万象皆如是——它们是暂时的显现,而非绝对的存在。

空智的错误,在于他仅仅停留在否定层面,以为“一切皆空”就是不承认圣凡、善恶、施受。然而,真正的空,不是去“否定”这些现象,而是超越对它们的执着。达摩这一击,便是要让空智看到,他所说的“空”并未真正融入自心。

在这里说明一下,空智、达摩与佛陀,无二无别,切不可认为空智修行低,而达摩就高,不要让相法迷惑自己的自性圆融无碍。

空的两重境界:理空与证空1. 理空——概念上的理解这是初学者常见的阶段,以思辨的方式去理解空性。例如,空智所言的“无圣无凡,无施无受,无善无恶”,正是典型的“理空”——从理论上否定对立,认为万法皆空。

然而,光靠概念无法破除执着。达摩之所以一击,是因为空智仍在“理”上,而未能亲身体验“空”。如果空智真的证悟空性,他即使感知到痛,也不会生起对痛的执着,更不会质问达摩“你为何打我?”

2. 证空——超越概念的直接体验证空,并不是通过逻辑推演得出的结论,而是通过直观的觉悟——直接体认到“痛亦是空,空不碍痛”。换句话说,不是去否定痛的存在,而是从中看到痛的无自性、不可得。

证悟空性的境界,犹如镜子——它照见一切,但不执著于所映之像。圣人、凡夫,善恶、施受,皆如水中月、镜中花,有因缘便现,因缘灭则不留痕迹。

比如,想象你在一场暴风雨中行走,雨水拍打在你脸上,寒冷刺骨,然而你并不因此生气或痛苦。你知道,这场风雨只是暂时的,终会过去。你不再执着于那股冷风和雨水,而是安然接受它们的存在,感知它们的瞬息万变。

世间的是非、苦乐,不过是幻影,终将过去。若执着于这些,就如同在水上写字,终究徒劳无功。

达摩所言:看、听、知的真正含义达摩最后说道:“看那看不到的东西,听那听不到的声音,知那不知的事物,才是真理。”这句话,正是对“空”最深刻的阐释。

“看那看不到的东西”——看见一切相,亦能见到相之本空。这不是肉眼所能及的,而是心眼所见。凡夫所见,皆是生灭之相;悟者所见,则是无生之理。即真质。“听那听不到的声音”——听到的是声,听不到的才是本来无声。正如六祖惠能所言:“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若执着于耳所闻之音,便落入生灭;若能听到“本自无声”的寂然,则闻于无闻,超越二元,脱器任觉。“知那不知的事物”——知之者,皆属后天习得;不知者,才是超越分别的智慧。世间凡可思考、可言说之事,皆在相对之中。唯有不落思维,不执知见,方能直入空性本源,明也。在《维摩诘经》中,文殊菩萨问众菩萨:“如何入不二法门?”众菩萨各自回答,皆未彻底。最后,维摩诘默然不语。文殊叹道:“是乃真入不二法门。”

不落言说,才是究竟。不以分别心求空,而是自然安住于空,这才是“看、听、知”的真实境界。

如何践行空性?佛法讲空,不是让人逃避现实,而是让人超越现实的束缚,活得更自在、圆融。真正的空性,是让人在生活中随缘而行,却不被境遇所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就是这样的书籍,让心灵觉悟,自性自觉。

1. 生活中的“空”空,并不意味着消极无为,而是随缘不执。

面对困境时,若能看到“一切无自性,终归变化”,便能不沉溺于烦恼之中。

当有人批评你、欺骗你、误解你时,不执著于这些现象,你就不会生嗔恨心,亦不会因其而痛苦。

2. 人际关系中的“空”当一个人能真正理解空性,他的心便不会被外界动摇。他不会执着于别人的赞美,也不会被诋毁所困扰。因为他知道,一切评价皆是因缘生灭,如浮云一般,不必留恋。

3. 修行中的“空”若修行者执着于“修行”本身,便又落入了另一种束缚。许多人念佛、参禅、持戒,但内心仍充满执着,以为“修行”是一种“成就”。

真正的修行,是无修之修——即使持戒清净,亦不执着于清净;即使证悟空性,亦不执着于空性。

《金刚经》云:“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真正的菩萨,不是执着于“我是菩萨”,而是行于空性,无所住而行布施。

结语:从“理空”到“证空”空智之所以受达摩一击,是因为他尚未真正超越分别。他的话语看似“悟道”,但他的心仍未脱离执着。达摩这一击,直指核心,让他从言语的“理空”,进入身体的“证空”。

真正的空,是无所执着。它不否定万法,而是在万法之中得大自在。它不是冷漠、虚无,而是慈悲、智慧。

正如《心经》所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你看这世界,万物仍在生灭,但心已不再被动摇,这才是真正的“空”。

顶礼一切大德。 顶礼一切众生。 顶礼一切相。 给我们大家带来一场佛法盛宴。

点击分享到 Facebook (在新窗口中打开)

Facebook

点击通过电子邮件将链接发送给朋友(在新窗口中打开)

电子邮件

点击分享到 LinkedIn(在新窗口中打开)

LinkedIn

点击分享到Tumblr(在新窗口中打开)

Tumblr

点击以共享到 Threads(在新窗口中打开)

Threads

点击以分享到 X(在新窗口中打开)

X

相关

Copyright © 2088 世界杯八强_2018年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 - nprn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友情链接